商业秘密保护防线被突破的代价有多大?上海检察机关近日公布涉外商业间谍案件。2025年2月,某半导体企业前资深采购经理田某因向境外机构非法提供硅片采购信息,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九个月,并处五万元罚金。
涉事企业Z公司深耕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其2022年度硅片采购数据经司法鉴定被认定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商业秘密。该企业通过分级权限管控、保密协议签署、物理隔离(禁止携带手机进入办公区)、定期保密培训等八项措施构建严密防护体系。作为原材料采购部资深经理的田某,自2022年3月起即具备接触核心采购数据的权限。2024年3月,田某在明知咨询方为境外机构的情况下,通过境内S投资咨询公司牵线,以每小时3685.92元的价格参与电话会议,将包含采购数量、供应商名录、议价策略等敏感信息的硅片采购数据全盘托出。
该案突破传统技术秘密泄露的办案思路,首次将经营信息类商业秘密的认定标准推向司法实践前沿。检察机关针对被告人“采购信息可通过公开渠道获取”的辩解,从三个维度构建证据链:一是企业保密措施的有效性,通过调取门禁记录、培训签到表、电子文档操作日志等17类证据,证实信息处于受控状态;二是数据组合的秘密性,经专业机构鉴定,单一采购数据虽可查询,但年度采购总量及供应商分布图谱具有显著经济价值;三是侵权行为的涉外属性,锁定境外咨询机构通过境内中介获取信息的完整链路。
办案过程中,检察机关创新采用“双轨保密机制”:在案件办理层面,严格执行分级知悉制度,将卷宗查阅权限限定于2名承办检察官和辩护律师,所有案件材料标注密级标识;在权利保障层面,同步向Z公司发出《二次泄密风险提示函》,指导其升级物理隔离措施,封堵可能存在的12项数据泄露风险点。这种既打击犯罪又防范风险的办案模式,使企业在案件审结后三个月内即完成供应链安全体系重构。
值得关注的是,本案确立的“涉外要素实质性认定规则”具有标杆意义。司法机关突破形式审查窠臼,从资金流向、信息最终接收方、潜在竞争关系等五个方面,证实境内咨询公司实质充当境外机构“白手套”的事实。这种穿透式审查方法,为此类披着商业咨询外衣的商业间谍行为树立了司法认定标准。
该案的判决数据显示,田某非法获利虽仅3685.92元,但量刑突破传统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处罚力度。司法机关在量刑考量时,重点评估三个加重情节:涉密信息所属行业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领域;泄露行为实质服务于境外竞争对手;信息扩散可能影响国内半导体产业布局安全。这种将个案置于国家经济安全大局考量的司法理念,凸显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价值。
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上海检察机关通过此案释放明确信号:任何通过境内中介向境外输送商业秘密的行为,都将面临“违法成本远超收益”的司法惩戒。企业核心信息的保护已从单纯的商业竞争层面,上升至维护产业链安全的战略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