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上午,西安地标钟楼附近的易俗社内,千余名市民与秦腔艺术家同台“吼秦腔”,非遗传承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展开。
活动通过快手平台全程直播,吸引超百万网友观看,线上线下一同演绎众多秦腔经典选段。现场分贝检测仪实时记录声浪,不少年轻观众在“吼”戏中感受传统戏曲张力。
继承+发展——
让老戏迷重回“他们的青春”
5月1日上午,易俗社青砖灰瓦的戏楼前,千余名秦腔爱好者与专业演员共同完成了一场特殊的"吼戏"仪式。粗粝苍劲的唱腔撞上晨钟,却让83岁的戏迷王秀芝红了眼眶:"三十年前我在戏曲研究院听过全本《火焰驹》,今天这声气,还是当年的味道。"
现场最年长的参与者、85岁的谭淑兰介绍,秦腔对他们那代人来说,就是陪伴他们整个青春的旋律。
戏迷赵志远拄着拐杖从咸阳赶来,他向记者炫耀到,自己家中还珍藏着1978年的戏票存根。"当年在易俗社站票听戏,如今能在高楼大厦前头放声唱。"老人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工作人员递来的互动手册,册页间油墨印着《三滴血》工尺谱,"得让娃娃们知道,咱秦腔不是博物馆的老物件,是能活在街巷里的。"
上午10点整,随着倒数声的结束,舞台对岸天台上的演员盛装吼起秦腔,现场的气氛瞬间被点燃。
当台上台下齐唱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中“祖籍陕西韩城县”时,穿汉服的西安交大女生陈雨突然攥紧了同伴的手。她背包上挂着的秦腔Q版脸谱挂件剧烈晃动着:"原以为秦腔只有悲怆,现场观看才发现戏腔内还包含着金戈铁马般的节奏感。"这种发现让这个00后姑娘决定周末去找老师报名秦腔体验课。
非遗+科技——
让青年人感受秦腔是“吼出来滴”
“吼秦腔不仅是唱,更是一种文化共鸣。”西安市民和游客在现场参与后表示,短视频平台让年轻人和传统艺术有了新连接。易俗社社长惠敏莉表示,活动联合快手发起#千人吼秦腔挑战赛,吸引数万网友自发跟唱经典片段,“科技为戏曲传播打开新窗口”。据统计,现场35岁以下参与者占四成,线上直播间超六成观众为“90后”“00后”。
"没想到吼秦腔这么酣畅淋漓,唱词里的忠义气节特别有感染力。"22岁的大学生张悦(化名)表示,这是她第一次完整接触秦腔艺术。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活动特别选取多段互动性强的经典唱段,"吼"的形式降低了参与门槛,让戏曲从舞台真正走进生活。
传承+创新——
非遗不仅“活”起来更要“火”起来
现场互动环节,12岁的小戏迷曹紫涵以清亮的童声演绎《红灯记》选段,赢得满堂喝彩。
这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告诉记者,她8岁首次接触秦腔就被华美的戏服吸引,四年学习让她从腼腆变得自信:"老师说我嗓子亮堂很有天赋,现在每周最期待社团课。有时我还会找易俗社的老师加练,他们都很喜欢我"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痴迷传统戏曲的孩子,手机里存着英文歌和国风音乐歌单。"秦腔的梆子声和电音节奏其实有共通的爆发力,"她认真比划着,"要是把《三滴血》的悲调融进国风编曲,肯定特别酷!"
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在板凳上发现了几张字迹歪歪扭扭的戏词手抄卡,疑似小观众遗落的"课后作业"。工作人员拾起卡片笑道:"这些稚嫩的笔迹,就是秦腔最好的未来。"
快手App工作人员介绍,《2024快手非遗生态报告》显示,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快手上的传统戏剧类项目覆盖率达97.4%。秦腔是TOP3最受欢迎的非遗项目之一。
此次活动,快手App通过分贝挑战、声纹明信片等轻量化互动的“新方式”,把专业唱腔拆解成趣味体验,“我们想让秦腔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让年轻人愿意模仿愿意传播,助力秦腔‘火’起来。”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王煜鑫编辑 荣禾
(如有爆料,请拨打华商报大风新闻热线 029-888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