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爱同学!”
这句唤醒小米智能家居的经典指令,恐怕没人陌生。
但你能想象,有人对着马桶喊“小爱小爱”吗?
这事儿还真就发生了。
01 “李鬼”小米两年狂卖1.3亿 小米起诉获3000万赔偿
最近,上海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一纸判决,把一场“马桶大战”推上了热搜:小米起诉山寨厂商“小米零度”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获赔3000万元!
图源:微博
这事儿还得从2022年说起。
一家名为“小米零度”的厂商突然在电商平台横空出世,主推智能马桶和花洒,价格亲民,销量惊人。
但仔细一看,产品页面赫然写着“小米零度”,商标是个和小米“MI”Logo神似的“M”形标识,连语音唤醒词都搞了个“小爱小爱”,乍一听和“小爱同学”傻傻分不清。
消费者懵了:“这是小米出马桶了?”还真有人冲着“小米”二字下单。
结果一用,发现这马桶和正牌小米半毛钱关系没有,语音指令喊破喉咙也唤不醒家里的小米设备。
然而,靠着“小米”二字的金字招牌,“小米零度”的马桶和花洒两年狂揽1.3亿销售额。
对此,小米一纸诉状告上法院并甩出两板斧:
第一板斧劈向商标侵权。
“小米”作为驰名商标,在智能硬件领域早已家喻户晓,你“小米零度”用着近似商标,摆明了是想“浑水摸鱼”;
第二板斧直指不正当竞争。
“小爱小爱”和“小爱同学”就差两个字,语音指令相似度高达50%,这不是故意误导消费者是什么?
“小米零度”倒也不怂,搬出两大“护身符”:
第一,我们的商标是正规注册的,国家商标局盖过章的,和小米的“MI”完全不一样;
第二,“小爱小爱”和“小爱同学”差俩字呢,何况又唤不醒你家设备,凭啥算侵权?
更狠的是,他们表示,“小米”的商标根本没注册在马桶品类上,你管得着吗?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
不过,法院的判决直接打脸:
“小米”在智能硬件领域早就是金字招牌,你搞个“小米零度”,Logo像、名字蹭,连语音指令都抄个“高仿版”,这不是故意误导消费者是什么?
图源:微博@界面新闻
更关键的是,法院这次把“语音指令”也纳入了保护范围,引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的兜底条款,认定“小爱小爱”属于混淆行为。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侵权获利约2700万元,法院适用2倍惩罚性赔偿,全额支持小米3000万元诉请,并勒令被告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侵权产品,消除影响。
02“李鬼”现象,不止小米
其实,这出“马桶风云”看似荒诞,实则是小米多年打假战的缩影。
2019年,中山某厂商在电磁炉、电饭煲上印“小米生活”商标,被法院判赔5000万。这一赔偿金额也创下当时家电行业侵权案最高纪录;
2022年,深圳某公司直接取名“深圳市小米贸易有限公司”,靠卖手机配件狂薅羊毛,最终也被罚3000万。
▲ 图源: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如今再添“马桶盖战役”,小米的“打假版图”算是从厨房杀到卫生间,真正实现了全屋覆盖。
事实上,小米的遭遇,不过是山寨江湖的冰山一角。
放眼整个消费市场,这种“傍名牌”的戏码早已屡见不鲜,甚至演变成一场全民来找茬的荒诞剧。
还记得那个让高校女生哭笑不得的“蓝月壳”吗?
河北一大学生本想网购“蓝月亮”洗衣液,到货后却收到一瓶“蓝月壳”,室友们笑出鹅叫:“这是要集齐七颗龙珠召唤神龙吗?”
图源:阳光重庆
更绝的是,商家还理直气壮:“蓝月壳是正品!谁说只有大牌好用?”
实际上,这瓶“壳”字洗衣液,瓶身设计和正品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把生产日期改成了过期日期,消费者稍不留神就掉坑里。
类似的操作还有“雷碧”(雪碧)、“康帅博”(康师傅)、“七匹狠”(七匹狼)、“营养抉线”(营养快线)……
图源:微博
如果说日化品是山寨重灾区,那食品行业更是“脑洞大开”。
有人买到“太白兔”奶糖,包装上的兔子缺了半颗门牙;有人喝到“咏动”饮料,瓶身印着“困了累了喝咏动”。
不过,国家近来对“李鬼”进行大力打击,细看这些案件判决书里总会出现同一个关键词——惩罚性赔偿。
从1倍到5倍,赔偿力度越来越狠。
从小米的这次罚款可以看出,“小米零度”的山寨马桶卖了1.3亿,利润为2700万,但罚款达3000万,这就等于不仅两年白干还得倒贴。
03“李鬼”的背后,是暴利
那么,“李鬼”现象为何还屡禁不止呢?
以蓝月亮为例,正品洗衣液市场价50元,山寨“蓝月壳”成本不到10元,售价30元,利润率高达200%。
而像小米马桶这样的智能硬件,山寨厂商只需照搬设计、阉割功能,就能以低价收割市场。
就有媒体报道,判决后在某些电商平台还能搜到“小米零度”的产品链接,只不过悄悄改名叫“小米地宝”,海报页也换了图。
图源:界面新闻
更令人无奈的是,山寨的“创新”速度远超想象。
过去是简单模仿商标,如今已升级到“全方位碰瓷”。
如盗用正品宣传视频、克隆网页设计、甚至伪造质检报告。
今年8月,欧洲家清品牌Mootaa的管道疏通剂被仿冒,山寨货不仅包装以假乱真,连与博主合作的广告视频都被盗用,卖出27万单后才被曝光。
面对“李鬼”,品牌方的反击更像一场“猫鼠游戏”。
蓝月亮每年发起数百起诉讼,下架数千条侵权链接,但山寨货依旧像野草般“春风吹又生”。
小米虽然屡战屡胜,但诉讼周期长、成本高,一场官司打下来,山寨厂商可能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平台的态度也耐人寻味。
去年12月23日,就有媒体报道称,在京东商城搜索“空调1.5匹一级能效”关键词时发现,久预电器专营店、纳帅生活电器专营店和桑霓冰洗空专营店,在搜索页面直接显示“格力(GREE)空调”标识,1.5匹空调价格都在1500元左右。
图源:京东
但点开详情页面却显示的是其他杂牌信息,所售卖的产品都为低质定频空调,明显的挂羊头卖狗肉假冒名牌行为。
拼多多更是一度被戏称“山寨大本营”,尽管推出“假一赔十”政策,但消费者举证难、流程繁琐,最终往往不了了之。
小米的3000万胜诉,蓝月亮的270件官司,Mootaa的27万单打假……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关乎商业底线与消费者尊严的持久战。
或许,山寨永远无法根除,但正如小米用性价比干翻山寨手机,用专利战震慑卫浴行业,正品的“硬实力”才是对山寨最有力的回击。
当消费者拿起一瓶洗衣液,第一反应不再是“这是蓝月亮还是蓝月壳”,而是“蓝月亮又出了什么新品”时。
这场战役,才算真正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