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糖尿病个性化医疗提供解决方案,南华大学团队发布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南华大学杨健副教授团队和中山大学蒋乐伦/易长青教授联合以色列理工学院Hossam Haick教授开发一种基于微针技术的连续药物/生物标志物监测系统(MCBM系统),旨在实现糖尿病患者组织间隙液中葡萄糖和二甲双胍浓度的实时微创监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杨健副教授和以色列理工学院沃尔夫森化学工程学院龚霞博士以及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郑颖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学蒋乐伦教授/易长青教授和以色列理工学院的Hossam Haick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据了解,糖尿病在全球影响着超过5亿人口,糖尿病的治疗管理已成为全球医疗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然而,当前的监测技术-尤其是针对治疗药物水平的监测-大多仍停留在侵入式和静态监测的方式,且与实时生理变化严重脱节。大多数治疗方案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忽视了个体在药物吸收、代谢和反应方面的差异,易导致患者面临治疗效果不佳或引发毒副作用(如低血糖或乳酸酸中毒)。传统糖尿病诊疗管理定量给药和间歇性血糖监测方式,已无法满足个性化治疗的需求,尤其是在血糖和药物浓度的实时监测方面。

杨健副教授团队开发的这项新技术直接回应了这一未被满足的需求,为疾病状态和药物表现提供了动态、个性化的实时监测窗口。该系统结合双传感器微针与智能手机APP,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实时传送到手机,提供精准的药物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评估,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实时数据调整药物剂量,从而实现个性化治疗。在体实验验证了该系统在监测准确性、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为糖尿病的精准治疗和个性化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杨健博士是2023年在人才强校政策驱动下引进至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现任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校聘副教授,主要从事智能诊疗医学器件及系统研究。迄今,杨健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产业转化项目等3项,担任IMED, J ANAL TEST, VIEW等国际知名期刊青年编委。发表SCI索引论文2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导研发可穿戴式葡萄糖监测仪(CGM)核心关键技术并成果转化上市公司,已合作开发出初代原型CGM产品,形成多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等创新成果。

通讯员孙小婷 潇湘晨报记者李楠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为糖尿病个性化医疗提供解决方案,南华大学团队发布重要研究成果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