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民反映,今年夏天,蝉的数量好像变多了,感觉像“蝉灾”一样,深受蝉鸣和“蝉尿”的困扰。有专家表示,今年遇上蝉的“大年”,上海、武汉等地都有蝉集中出现的情况。
今年,长沙蝉的数量是否有变化,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蝉鸣和“蝉尿”如何影响生活?7月23日,潇湘晨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长沙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周灿英和心近自然工作室负责人李成。
蝉也分“大小年”,长沙目前没有这个现象
今年,蝉迎来了“大年”?李成表示,关于蝉的“大小年”,主要是看蝉的数量变化。“大年”时,我们会直观感觉到蝉的数量特别多,蝉鸣的声音特别大,但是今年长沙好像并没有这个现象。潇湘晨报走访长沙市民也发现,多数人并没有感觉今年蝉的数量、蝉鸣的程度有明显变化。
李成介绍,一般来说,蝉的“大小年”会有一个周期性的变化。国内比较多的是黑蚱蝉,它的生命周期一般在三到五年。如果不同生长周期的蝉一起羽化,叠加出现,就会导致蝉的数量增多,形成“大年”。气候和天敌的情况也会影响蝉的数量,如果某一年的气候和蝉的天敌情况适宜蝉的生存,那么在一个生命周期之后,蝉的数量相对来说也会比较多。
蝉鸣最高可达100分贝,主要目的是求偶
提起夏日,没有人能忽视蝉鸣。周灿英介绍,蝉在进化中,发展出了精密的发声结构——鼓膜+共鸣腔,蝉的高音就是它的发声结构与肌肉高速震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看似扰人的声音,实则是蝉延续数千万年的生存策略。
我们听到的蝉鸣主要来自雄蝉,它们通过高频鸣叫来传递求偶与竞争信号,吸引雌性。不同种类的蝉鸣声各有特点,可以避免杂交。在高温时段(25°C以上),蝉的肌肉活动效率更高,蝉鸣也更响亮。
李成告诉记者,长沙的蝉以黑蚱蝉为主,它的鸣声一般在七八十分贝,有一些可能会达到100分贝。
所谓“蝉尿”,主要成分是水,对人无害
在夏天,很多人都有过明明没下雨,走在树下却被“雨”淋到的经历,一开始以为是空调的冷凝水,后来才发现是“蝉尿”。有的地方甚至会出现“蝉尿”如雨的情况。对此,李成和周灿英都表示,严格来说,这并不是蝉的尿液,而是蝉吸入体内的汁液,对人体无害。
周灿英介绍,蝉主要依靠植物的汁液来维持生命。当蝉吸吮了过量的植物汁液之后,身体就会变得沉重无法飞行。为了防止被天敌抓到,蝉不得不迅速地把吸入体内的汁液排出去,当身体重量逐渐变轻后,蝉才能飞走。
“我们说昆虫是‘直肠子’,很多昆虫都是边吸食汁液边排出水分的。”李成介绍道,有一些在水边吸水的蝴蝶,吸取养分的时候也会排出身体里多余的水分,同时达到为自身降温的目的。
蝉的排泄分时间段吗?如何避免被淋到?李成表示,昆虫大多是变温动物。早上气温升高之后,蝉就会开始活动、觅食,只要它吸食树汁,体内的水分在积累,就可能会“喷尿”。基本上白天都会出现这个现象。所以,要想不被“蝉尿”淋头,可以尽量避免走在树下或者撑伞应对。
“大年”属正常的生态现象
蝉的“大小年”属正常的生态现象。李成表示,一般来说,不需要特别去控制蝉的数量。因为蝉的生命周期很短,如果雄性和雌性完成交配,它们的生命在两个星期左右;如果没有完成交配的话,大概在一个月。所以过了七八月份,基本上就没有蝉了。
如果蝉的数量过多,则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周灿英介绍,蝉是许多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松鼠、蜥蜴、蜘蛛等)极其丰富且营养价值高的食物来源。大量蝉的出现可以为这些捕食者提供充足的食物,促进其种群增长、提高繁殖成功率(例如,雏鸟的存活率可能显着提高)。但是,蝉的数量增多,其产卵行为可能对幼苗、幼树、新移栽的树木以及园艺观赏树种造成显着伤害。大量枝条末端被切断会导致树冠稀疏、生长受阻,甚至幼苗死亡。果园、苗圃、新造林地和城市绿化树木容易受到较大影响。
李成认为,蝉作为自然中的一环,有“大小年”的变化很正常,一般不需要做特别的措施去控制。如果过度干预,可能反而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潇湘晨报实习记者张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