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兰花之约” 遇鉴“音乐之城”丨兰花奖“走读中国”参访活动解码文明互鉴的“尔滨”篇章

在“音乐之城”聆听旋律的交响,访白山黑水体验心灵的共振——7月11日至13日,第二届兰花奖“走读中国”哈尔滨站参访活动举行,这座曾孕育中国最早交响乐团、最早啤酒生产企业、首届全国冰上运动会的城市,以独特的文化基因向世界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

3天时间里,来自全球的兰花奖获奖嘉宾、国际评委、文化领域专家学者、国际传播专家代表、中外媒体记者等50余人走进哈尔滨,尽情品读冰城夏都的中西合璧、时尚活力,用心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合共生,共同奏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

以兰为媒 美美与共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兰花奖是中国外文局面向全球文化领域设立的国家级国际性奖项,表彰奖励全球范围内对促进中华文化国际交流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人士和机构。

作为兰花奖评选系列活动,兰花奖“走读中国”活动已成为深化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 , 为城市搭建了一个融入世界、展示形象、扩大影响的桥梁。自首届兰花奖以来,已先后在北京、广东、甘肃、重庆、四川等地开展。今年,参访活动首次走进哈尔滨。

从中央大街到哈工大航天馆,见证哈尔滨高速发展的匆匆脚步;从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到哈尔滨大剧院,品味人间烟火与音乐殿堂的浑然一体;从国际文化沙龙到《遇见·哈尔滨》沉浸式演出,感悟多元文化交融的异彩纷呈 …… 连日来,参加第二届兰花奖“走读中国”哈尔滨站参访活动的嘉宾 们 围绕科技创新、冰雪经济、文旅融合、音乐艺术、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 “沉浸式” 参访体验 。

“哈尔滨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非常值得向全世界宣传。尤其是哈尔滨大剧院,简直就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法国作家马克西姆·维瓦斯在哈尔滨大剧院参观时,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这里展示了中国‘两弹一星’发展历程,让我印象深刻。”尼日利亚首位女 火 车司机白杨参观哈工大航天馆时感慨地说:“航天馆非常震撼,中国在卫星技术和空间技术上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的成就令人叹服。”

“这次来哈尔滨我专门到马迭尔宾馆看了看,又吃了一根马迭尔冰棍。这里让我重拾美好回忆。”巴基斯坦“读懂中国”论坛理事长扎法尔·乌丁·马赫默德说 , 他1985年时来过哈尔滨,就住在马迭尔宾馆,这是他40年里第三次访问哈尔滨。“每隔一段时间,这座城市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哈尔滨美得像童话世界一样。 ”

文明互鉴需要具象化的载体,而城市正是最鲜活的教科书。正如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第二届兰花奖评委会副主任委员郭卫民所说:“我们以兰花奖为媒,相聚在‘世界音乐之城’,共赴这场文明交融的盛会。”

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以“音乐之城”“东亚文化之都”“双亚冬之城”“冰城夏都”的美誉,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开放与创新,更毫不吝啬地“输出”了酷暑一下的清凉惬意、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啤酒之都”的人间烟火和音乐之城的诗意浪漫。

“让我用一句话来赞美哈尔滨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外文局外籍专家德温德尔·库马尔动情地说:“希望哈尔滨始终敞开大门、敞开心扉,搭建文明交流的桥梁,续写今天、明天的动人乐章。”

中西交融 文明互鉴

“哈尔滨这座镌刻着文明交融印记的国际化都市,既是中国与欧亚文明交融的见证者,也是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的实践者,其多元共生的人文生态正是文明互鉴的鲜活样本。”中国国际公 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冬梅在出席“兰之约话文明·遇鉴音乐之城”国际文化沙龙致辞时说。

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见证了中西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秋林格瓦斯百年文化馆、犹太老会堂等历史遗迹,述说着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胸怀。这里既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地,也是俄罗斯、犹太等异域文化的交汇点,彰显着东西方之间文化对话与相互尊重的价值。

“我早就听爷爷讲过,哈尔滨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拉贝日记》作者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说:“我们一家三代都致力于中德友谊,这次来哈尔滨,我专门带来了爷爷的书。希望哈尔滨能成为两国友好的重要见证。”

夜幕降临,参访嘉宾来到太阳岛上,伴随着清凉的江风,一起观看《遇见·哈尔滨》大型江上沉浸式演出。伴随着剧情推进,哈尔滨城市历史文化徐徐铺陈开来,舞台上“交汇的乐章”完美呈现了哈尔滨融合多元文化的城市特色。嘉宾沉浸其中,不时送上热烈掌声。

哈尔滨的冬天用冰雪对话自然

夏天用音乐和啤酒连接世界

这种四季分明的文化叙事

展现和诠释着中国与世界

文化、文艺、文明之花的绽放与交融

“哈夏音乐会是中国民族音乐和世界音乐的交响共鸣,奏响着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音乐篇章。”郭卫民说:“音乐的魔力在于其超越语言的共情力,我们听到的、看到的不是差异的交集,而是人类情感的共鸣——哈尔滨人用音乐为世界画出 了 最大‘同心圆’。”

在哈尔滨可以享受来自全世界的音乐——我对这座城市有非常好的印象,这里冬天有美丽的冰雪,夏天也是宜人的避暑胜地。”已经来过哈尔滨6次的英国网红博主司徒建国说:“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了18年的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 也 是我的使命。‘ 闪闪发亮’的哈尔滨将是我的下一部作品。”

“哈尔滨的生动实践是地方国际传播的典范和亮点。”王冬梅 期待哈尔滨 能够 挖掘更多特色,让文明交流更接地气、更聚民心 , 让哈尔滨成为展示文明多样性的“活态博物馆”,让文化交往成为城市 对 外交 往 的新名片。

民心相通 点亮未来

哈尔滨音乐博物馆内,琳琅满目的乐器和珍贵展品诉说着哈尔滨与音乐的深厚渊源。当馆长苗笛在讲解时唱起一首首老歌时,巴基斯坦“读懂中国”论坛理事长扎法尔·乌丁·马赫默德不禁动容:“馆长唱的这些老歌让我回忆起在中国留学的青春岁月,太美好了。这一刻,我的心与中国人民是共鸣的。”

文明互鉴从来不是宏大的理论命题,而是无数个这样的连接瞬间。正如英国翻译家大卫·弗格森在国际文化沙龙上突然唱起的京剧《定军山》和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哈尔滨已悄然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国际传播——不是用说教,而是用共情;不是展示差异,而是发现共同。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终极目标是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王冬梅说:“只有让文明交流真正走进民间、融入生活,才能构建起坚不可摧的民心相通之桥。”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兰花奖作为面向全球文化领域设立的国际性奖项,是推动民间交流交往、跨越不同文化的藩篱、加强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重要力量。哈尔滨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文明交流史。本次兰花奖“走读中国”哈尔滨站参访活动,以音乐艺术、国际沙龙、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架起了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生动诠释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的深刻内涵。

兰花奖芳香四溢,哈尔滨乐声悠扬。第二届兰花奖“走读中国”参访活动正成为“尔滨”与世界携手的新起点——哈尔滨在彰显中国魅力、龙江风采的同时,将大力发掘传承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擦亮文化品牌,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龙江故事、冰城故事,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持续奏响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时代乐章。

支持更多新闻 期待更多点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3

来源哈尔滨日报记者 姜雪松 阴祖峰/文 杨锐 刘洋/摄

编辑丨翟晓晨

责编丨景霞

审核范思瑶

统筹丨刘鹏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共赴“兰花之约” 遇鉴“音乐之城”丨兰花奖“走读中国”参访活动解码文明互鉴的“尔滨”篇章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