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时评︱买200元养老保险29年后变“白条”,岂能让民生承诺寒了农民心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文 |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白仲夏

29年前,四川一位农民在领取结婚证时,缴纳了200元“老农保”。如今,年过花甲的他,却被告知当初购买的“养老保险”并不存在,只能退回当年的200元本金。几十年的等待,换来一张“白条”。

8月23日,据澎湃新闻报道,1996年,四川宜宾长宁县31岁的粟培在民政部门领结婚证时,被“搭售”了一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如今该到“领工资”之时,当地社保局却以“当时社保局尚还没有成立”“无存档记录”为由,不承认他购买的这份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性,民政局也明确答复:“养老保险”无法兑现,但可以退回当初缴纳的200元本金。此事引发热议,许多人直言“寒心”与“不公”。

当年,200元相当于农村家庭数月的生活开支,能掏出这笔钱应是再三掂量后的选择,是为了将来老有所养而进行的投资。

29年过去,200元的购买力早已今非昔比。原封不动地退回本金,就等于无视了29年来货币价值的变迁,也否定了农民长期等待的意义,不仅是对农民投资的漠视,更是对制度承诺的背弃,这种做法不仅不合情,也不合理,更与当下强调的“兜住民生底线”的理念背道而驰。

粟培的遭遇是早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缺陷与基层执行无序的缩影。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地方政府在探索农保制度时,往往缺乏顶层设计和制度配套。然而,随着社会日益进步、制度趋于完善,这样的问题本不该在当今社会出现。农民年轻时出于对政府的信任缴纳费用,却在老年后发现换来的不是“养老金”,而是“退本金”,甚至连最基本的利息、通胀补偿都未被考虑,这已不是单纯的“钱”多少问题,而是“信”公然丧失。养老保险是社会契约,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长远承诺,契约失效,信任必然动摇。

这种“退本金”的处理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懒政思维。地方政府试图用最低成本“了结”历史遗留问题,若任由这种“退费”模式蔓延,不仅会挫伤农民的朴素情感,更会动摇整个社会对养老保障制度的信心。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对老有所养的期许愈发迫切,养老保险缴费基数逐年上涨,广大职工希望“交得多、领得多”,公众的养老焦虑也愈发凸显。人们不禁担心,如果早期农保可以一退本金了之,那么现在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否也会在未来被“缩水兑现”?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民众如何对未来的制度安排保持信任?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被称为“安全网”,就在于它能给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信赖感与安全感。倘若这张“网”出现漏洞,民众心寒,人们未来还会不会积极参保?

养老保险不是一笔简单的金钱交易,而是关乎民生、关乎民心向背的重大制度安排。政府必须正视问题,以合理补偿和制度完善回应民意期待。唯有如此,才能让社会保障真正成为人民安享晚年的坚实依靠,而不是让人心寒的空头支票。

回到事件本身,“200元退费”表面上是一例个案,实则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一次考验。历史遗留问题往往没有“完美解法”,但绝不能以单方粗暴方式草草了结。退还本金不能成为农保历史问题的处理范式,必须有更具诚意的补偿机制,更具担当的财政兜底,更具温度的制度安排,才会筑牢取信于民的根本。

相关报道:宜宾一老人29年前领结婚证时买的“老农保”,现仅能退本金200元

【版权声明】本文着作权归【大风新闻】所有,今日头条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大风时评︱买200元养老保险29年后变“白条”,岂能让民生承诺寒了农民心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